马斌:数据治理必将向以师生为中心跃迁
随着数字化转型进程的加快,数据的走向也将发生系统性变革,数据治理必将由“管理本位”向“师生中心”转换跃迁,数据必将为师生的教学与科研带来深度变革与全新体验。
马斌
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
2022年,武汉理工大学数据治理实现诸多进展,信息化办公室马斌主任表示,“未来由数据驱动的各项工作将极大程度为高校的方方面面赋能,将管理者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让人做有温度的事,更加凸显教师的育人角色,展现教师的人文关怀。”
凝聚了拥抱信息化的思想共识
《中国教育网络》
疫情三年对高校信息化工作有很多改变,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总体来看,您认为这三年的工作对学校信息化未来的工作有哪些影响和启示?
马斌
疫情确实给高校各方面的事业发展带来强烈的冲击和影响,这三年我也一直在学校信息化部门工作,总体来看这三年的工作对学校信息化未来工作的影响和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筑牢了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压舱石”,未来工作的支撑更加稳健有力。
三年前,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时空阻隔,传统“面对面”的工作和学习模式瞬时被迫转换为“屏对屏”和“键对键”,在线教学、网络会议、远程办公随之成为每一位师生员工的日常刚需。而疫情转入常态化防控以后,人们对在线的教、学、研、管早已适应,对高速、泛在的校园网络和时时、处处可学的学习环境高度期待。
因此,校园网络升级改造和智慧教室扩面建设成为学校新基建工程中的重点任务,2022年,武汉理工大学对网络基础条件较差的600余间教室和2000余间寝室进行了网络升级改造,提升网络服务保障能力。
同时,对部分教室进行建设改造,解决教室声音听不见、画面看不清等问题,营造优质高效学习环境;信息化部门还打造了全新的常态化课堂直录播系统及教学视频资源平台,实现课堂无感知常态化录制,有效支持理工智课数字课程资源建设,为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搭建平台,逐步实现实时巡课、点播巡课、智能巡课,有效支撑对教学质量的监测与监控。
二是确立了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导航星”,未来工作的方向更加明朗清晰。
三年里,广大师生体验了在线学习、在线办公和远程会议的高效便捷,深度感知了数字时代发展变革的迅猛,深切体会了“将小能化为大能”“让不可能变成可能”,全校上下进一步凝聚了拥抱信息化、共享信息化的思想共识,学校党委也更加坚定了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决心与信心。
2022年学校专门成立信息化办公室,组建团队制定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化顶层设计“13410”框架体系,对标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建设“理工样板”,打造“转型标杆”,科学谋划信息化工作蓝图。为此,全校上下快速形成从网络化、电子化、便捷化向数治化、数智化综合转型升级的思想共识,全域全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管理服务深度融合,既解决办事的问题,又解决办学、治校和育人的问题,以人、技结合“双轮”驱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三是组建了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动力系”,未来工作的推进更加顺畅高效。
数字化转型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武汉理工大学在数字化转型思路上牢牢坚持内外协同、上下联动、纵横结合、多维发力。深入推进校地融合,加强与湖北省政府及湖北省经信厅等厅局的密切合作,统筹推进数字底座建设、应用场景打造、共享智库建设、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项目示范试点等方面的合作共建。
多维推进校企合作,加强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华为、腾讯、科大讯飞等头部企业的共建共享,通过购买服务和战略合作的方式广泛聚集学校数字化转型力量。同时也协同推进校际联合,与华中师范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开展校际合作,以多主体、大协同推进数字化转型。
数据治理三维度:数脑 数制 数用
《中国教育网络》
您认为数据为高校治理起到了哪些关键的治理效用?当前武汉理工大学数据治理进展如何?
马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中指出,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已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环节,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在我看来,无论是否受疫情影响,数字时代中数据的价值毋庸置疑,而且数据的效用只会越来越强大。结合学校实际工作来看,数据为治理工作发挥的效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让治理更加有精度。有了海量的数据做支撑,大数据、人工智能就能派上用场、发挥效能,我们在治理工作中针对问题的挖掘、把握与解析就能更加精准深入,只有立足数据、基于证据去推动问题解决,我们的方案和对策才会更具有科学性和实操性。
二是让治理更加有力度。以数据作为连接和纽带后,我们就可以实现很多的流程优化、重组和再造,让数据流逐渐替换“人工流”,让“数据跑路”代替“人工跑腿”,我们的治理就更有力度,实现提质增效。
三是让治理更加有温度。有了数据作支撑,我们的治理工作除做到积极求变、主动应变以外,还可以超前识变,及时对治理工作中关键数据进行感知、研判和预测,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预警提醒,避免出现大问题。
比如,对科研任务完成情况分月进行统计研判,并预测年度任务完成情况,对当前完成情况不理想的老师进行温馨提示。再比如,基于学生的日常学习状态及成绩预测进行适当提醒等等。这些都是基于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将关心关怀前置,不断提升治理工作的温度。
近年来,学校不断将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并积极推进数据治理和数字赋能工作,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已形成一些阶段性成果。
一是建设了“数脑”。2022年学校在原有数据中心的基础上,按照每天一推进,每周一例会,每月一展示的工作步骤,仅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建成了数据中台雏形。我们组建了30多个覆盖所有职能部门、直属单位的数据治理工作群组,及时协调困难,实时调度进展,数据中台每天都有新变化。全新的数据基座为学校建设数字化转型标杆大学夯实了基础。
二是出台了“数制”。为促进信息共享,科学管理和使用学校数据资源,充分发挥数据资源的重要作用,有效推进数据资产化和资产服务化,学校先后出台数据标准管理办法、数据资源管理办法等文件制度,后续还将出台数据资产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数据基础制度建设,为深化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深化了“数用”。数据用起来才有价值,随着数据中台的逐步完善,学校在数据应用方面的成效日益显现。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接入数据中台的部门数增长10余个,系统数增长20余个,数据量更是增长超过1.5亿条。目前,数据中台已向20多个部门的30多个业务系统提供数据,日均数据交换量过亿。“四定仿真模型”、干部画像等一批数据中台创新应用场景先后上线。学校的数字化转型工作驶入“高速路”和“快车道”。
推动决策智能化
《中国教育网络》
当下,高校数据治理处于哪一阶段?又存在哪些待解决的问题?您认为未来数据应在哪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马斌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副组长、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杨宗凯教授指出,教育数字化发展分为三个典型阶段,首先是“转换”阶段,其次是“转型”,最后是“全面的转型”。
在“转换”阶段,数字技术相继融入融合到教育体系各要素,应用能力实现大幅提升,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技术水平快速提高,革命性影响日益显现。“转型”阶段重点实现自我转型与提升、结构重组、流程再造,通过技术改变教育动力结构。“全面转型”阶段就是全要素、全业务、全流程、全领域变革,构建更加智慧、人本、可持续的教育新生态。
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2022年数据治理工作处在“转换”阶段,完成大量补课的任务,但这是必须要经历的阶段,因为没有“转换”就不可能有“转型”的发生。2023年,学校信息化工作目标是力争全面完成“转换”任务,并在重点领域先行实现“转型”。目前,国内数字化起步较早的高校基本步入了“转型”阶段,但大部分高校的数据治理与我校类似,正在快速经历“转换”期,这也符合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规律。
未来,高校数据治理应进一步加快数据采集,注重过程性数据的伴随式采集,让师生少填报、多核对。其次,要加强数据交换共享,尤其要打通跨部门的数据交换路径,让数据“活”起来。
当下最突出、最核心的问题是数据价值挖掘不足,支撑科学决策和精准管理的力度不够。未来由数据驱动的各项工作将极大程度为高校的方方面面赋能,让机器帮助人去做简单的重复性劳动,将管理者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让数据带来更多效率和效益,让人做有温度的事,更加凸显教师的“育人”角色,展现教师的人文关怀。
《中国教育网络》
您认为高校如何借助数据进行更好的决策,推动自身治理的现代化、智能化与精准化?
马斌
首先要做好高校信息化工作的顶层设计,通过构建和完善“三个一”工程,统筹数字化转型全校一盘棋。
首先是“一张网”工程:让数据多互联,让信息联成网,用好智能化管理手段。通过数据中台实现全校数据统筹管理,实现系统与系统间数据与信息互联互通,确保数据准确权威,及时更新,消除数据孤岛,使各个部门协同联动效率增速。
其次是“一张表”工程:让数据多跑路,让师生少跑腿,强化现代化管理思维。做好与师生相关的数据汇集与展示,提升管理服务效能和师生满意度。
最后是“一张画”工程:让数据多说话,让问题浮出来,实施精准化管理措施。其中,如何更好发挥数据的效用尤为关键,用数据描绘教师画像、学生画像、干部画像等个人画像和学院画像、部门画像等群体画像,通过横向比较、纵向分析,找出问题,靶向发力,精准干预施策。
数据服务从管理本位走向师生中心
《中国教育网络》
过去甚至当下,数据往往是为管理部门服务,在您看来,未来数据应如何为师生服务,提升师生的工作、教学与科研体验?
马斌
随着数字化转型进程的加快,数据的走向也将发生系统性变革,数据治理必将由“管理本位”向“师生中心”转换跃迁,数据必将为师生的教学与科研带来深度变革与全新体验。在我看来,未来基于数据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需要着力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让数据“融”起来。进一步增加数据体量,融汇更多与师生相关的服务性数据,使之从规模上成为“大数据”,只有构建好为师生服务的数据基础层,才能支撑更高级、更人性化的上层建筑,这也是我们学校在“13410”顶层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即数据治理,我们采取先理后治再用的工作机制,目的就是让数据先“融”起来,进而发生“化学反应”,催生更多的内涵价值。
2021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大数据
二是让数据“动”起来。管理部门应让数据流动起来,多从服务角度优化办事流程,以方便快捷的方式让数据多跑路,让师生少跑腿,比如我校建立了科研、财务的跨部门线上服务事项,教师可以实时掌握科研项目经费情况,实现零跑腿。今后我们也将更注重跨部门服务融合,以数据共享的巨大红利最大限度打通办事的“最后一公里”。
三是让数据“化”起来。无论是信息化,还是数字化,关键要数据能够“化”起来,数据能够说出话语来。学校办学治校需要通过数据驱动,多部门协同,为师生精准画像,让师生在历史数据中发现可进步的空间,确立未来的具体目标,从心底生成前进的源动力,化被动为主动,从“你要干”“你要学”变为“我要干”“我要学”。只有师生都有这样的动力,学校才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才可能把“小能”转化为“大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编撰:王雅静
投稿或合作,请联系:eduinfo@cernet.com
往期推荐
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
更多精彩视频推荐
欢迎分享、点赞、在看
积极留言还会有惊喜好礼哦~